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致”雅集论坛 】群贤毕至谋发展,耆德把脉开新篇

时间: 2025-03-13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2025年3月12日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于大学生科技展厅成功举办2025年度首期“致雅集”论坛。本次论坛以“群贤毕至谋发展,耆德把脉开新篇”为主题,特邀校内十余位特聘教授、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学院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研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擘画新时代应用型工科教育新蓝图。

  机自学院院长刘文波首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开展背景。刘文波将机自精神凝练成三个维度,根系是经世致用的务实,枝干是敢为人先的锐气,树冠是心怀寰宇的格局。机自这棵大树得以茁壮发展离不开全体机自人的努力与情怀,也离不开学校和其他学院的支持与帮助。希望借助此次论坛的思维碰撞,汇集学界智慧,共谋学院发展创新路径。

  刘文波院长介绍论坛背景

  副院长黄继刚在介绍学院情况时,重点展示了以“阶梯式课程设计”为特色,以“理实融合+校企协同+科创竞赛”三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为核心的,具有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以智能制造、智慧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在学生就业的硬指标上取得亮眼成绩。

  副院长黄继刚介绍学院情况

  副校长王萌在论坛致辞中从宏观视角提出“基于行业现状,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路径。为此,王萌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加速教育数智化、坚持国际化视野三大战略方向。她强调:“教育是‘慢变量’,需以十年为尺度布局。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方能培养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卓越工程师。”

  副校长王萌致辞

  聚焦人才培养:锚定工程教育新坐标

  论坛上,专业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崔汉国教授聚焦工程教育认证与实践课建设的深度融合,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力量、资源条件”六个维度,提出“以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重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议;全国先进成图竞赛委员会秘书长陶冶教授则结合组织学科竞赛的丰富经验,论述了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六个内因、三个外因,为学院打造“硬核工科人才”培养高地勾勒了新范式。

  崔汉国教授发言

      陶冶教授发言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

  面对“如何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的命题,产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孟兆生教授建议结合“无边界育人”新理念,以项目制驱动校企资源互通,共建产业学院与联合实验室;航空学院史建国教授从“低空经济”出发,认为“航空基建、航空服务、智慧空管”可能成为经济价值爆发点,学院可依托现有科研平台,重点攻关关键技术,布局低空行业产教融合新赛道。

  孟兆生教授发言

史建国教授发言

  强化队伍建设:以人为本驱动教学新变革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刘安心教授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教师在角色转变过程中要用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应对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开发校企协同课程案例库,充分发挥企业教师的优势专长;刘忠利教授作为兼具基础课和专业课授课经验的信工院专家,深入解剖了当前存在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问题,提出“以问题链教学弥合知识断层,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强化交叉学科布局,共建链式教学团队。”;黄树军教授作为坚持深耕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学专家,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呼吁专业负责人着眼打造横向、纵向紧密连接的课程体系,整合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刘安心教授发言

刘忠利教授发言

  黄树军教授发言

  创新教学改革:数字赋能与人文浸润并重

  信工院吴少淳教授针对当前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面对教师群体,为如何用好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和科研,提出了初、中、高三级进阶路径,分别为“代替重复工作、改进现有工作、驱动创新工作”;图书馆长王兆勇教授提出“AI辅助需有边界”的观点。他指出,当前学生依赖AI完成文献检索与综述的现象虽提升效率,但可能弱化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规范意识。他建议:“教师应建立‘AI工具使用评价标准’,在选题、文献溯源、逻辑论证等关键环节设置人工审核节点,确保学生核心能力不被技术替代。”;同时,人文学院院长王玉括教授从全球化视角强调,工科人才需兼具“技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把握好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在“关键时刻”的决定性力量。

  吴少淳教授发言

王兆勇教授发言

  王玉括教授发言

  本次“致雅集”论坛既是智慧碰撞的学术盛宴,更是学院深化改革的风向标。机自学院刘文波院长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学院破解发展瓶颈、明晰改革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将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践精神,将论坛成果转化为行动方案,奋力书写新时代应用型工科教育的新篇章!”

  “致雅集”论坛现场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29 21:08:28